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几周前,我们在《春日屯书指南》中向读者收集了一些在读书时遇到的困扰与问题,之后,我们邀请了复旦管院7位曾获国家奖学金的“学霸”一起进行讨论,并给出了他们的经验与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关于选书
关键词:广泛涉猎、确定读书目的、参考评分和推荐、试阅
首先,要先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为了解某一方面的特定知识(比如一战历史、乔布斯生平),或是专业知识(比如证券分析、估值、乃至CPA),亦或是平日消遣,多种目的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进行这一思考是为了辅助书目的选择与读书时间的分配。
对于特定知识范畴的书,可以广泛参考豆瓣评分、知乎推荐及专业或行业相关人士的意见,挑选符合自己兴趣,内容篇幅与自己的时间安排相符的书;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书,应该尽可能严谨,最好出自专家之手,在学界业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可以让教授、行业专业人士开书单。
广泛涉猎,无论书的专业度如何,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多阅读总能有所收获。除了挑选自己喜爱的作者或者出版社之外,线上购书网站还提供了部分试读,也可以帮助判断书籍的内容、风格是否合适及符合兴趣。
建议有一个专门记录书单的地方,平日听到推荐或一时想起准备看的书可以记在上面,有助于日后查阅帮助选书。
2
专业书
关键词:确定专业程度、初阶优先
专业性太强想放弃的读物一定是远超了自己的能力,看到第一章就觉得难就说明本书不适合现阶段阅读。
专业性读物多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己专业比较接近的,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一类是和自己专业比较远,甚至完全陌生的领域:
如果是第一类的读物,当觉得背景知识不足或者基础缺乏时,也应该先补充这部分知识,对于复杂公式建议动手推导,有其他疑问也可以积极请教相关专业人士。
当阅读第二类读物时,可以首先搜集一些入门级或者概述性的资料,帮助自己建立基本概念、补充背景知识,这类资料可以是百科词条、引言、导论或者综述等,也可以去问答社区搜集。
部分高深、经典的书籍作者会在写书时出于书籍适用性的考虑另写一本科普类读物,比如说《证券分析》读起来吃力可以先读完《聪明的投资者》。可以先从初阶书籍开始阅读,放慢看书的速度,不要规定自己一定要看完多少页,而是争取看过的是理解的。
3
外国作品
关键词:原版书、中英对照
如果能力足够,建议直接阅读原版书,可以避免翻译上的语句不通等问题。
如果英语水平不足以直接阅读原版,建议原版和译本对照阅读,看一章对照一章原版,锻炼英语阅读水平也便于加深理解。
当然如果读英语书籍有困难,也没必要过分勉强自己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对于翻译版本可以借助书籍评论网站来找到比较好的译本,也可以根据试读章节来判断是否艰涩。除此之外,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该作品的书评或者论文等,作为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
4
学习知识
关键词:思考、笔记、输出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读过”,而是要把读物中的内容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和修养,并为自己所用。而这一核心,就在于根据读物中的内容多结合自身体会和社会经验多思考,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去理解知识并真正记住。
在阅读时可以先对重要部分进行标记和批注,或做笔记进行记录,之后进行复习和输出练习:根据书籍类型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或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写下感受、梳理重点。只有做到输出才说明这些知识化为己用了。
学习是有金字塔模型的,简单来说就是被动吸收(学习、听讲)效果远不如主动学习(练习、思考)来得好。通过触类旁通的归纳或及时的练习可以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阅读习惯
关键词:固定时间、从兴趣开始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一段周期内需要阅读多少量的书籍等。现在类似的阅读类app也非常多,可以依靠它们监督自己。
留固定时间阅读。比如每天或每周留一段空白时间专门进行阅读,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就会成为习惯。
习惯的养成可以先从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后面可以慢慢扩展到阅读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或者主题。
6
高效阅读
关键词:计划表、完整时间段、避免干扰
制定良好的阅读计划,日常有规律地计划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此外,如果对手机社交和娱乐功能重度依赖,建议尽量减少手机阅读以避免分心干扰。
但如果遇到需要高效率阅读大量文本的时候,首先需要阅读目录或者大纲,对于全书的脉络和框架有大致了解,然后明确需要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部分在进一步精读,抓住各节标题和段落的中心句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抓住关键信息。
看清能力边界,学会权衡与取舍。在给要阅读的书籍分类后选择性地阅读那些最重要的、最紧急的书才是最好的方式。
感谢此次分享阅读经验的复旦管院本硕博同学:李东庄、刘俊良、陆天、王娟婷、吴书婷、徐浩书、姚欣林
一起读书